English

《洋话连篇》与“生存英语”

2001-02-22 来源:光明日报 邢宇皓 我有话说

曾听过一个故事,在某著名语言学校的课堂上,教师不无得意地谈起自己“辉煌”的执教经历:一个学生,尽管英语听力一塌糊涂,但使用了他传授的“分析”的方法,竟在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拿到满分。此言一出,课堂上下,人心振奋。

对于这个故事,我将信将疑。之所以“信”,所信的,当然不是那位教师“神奇”的“分析”方法,而是因为以参加托福考试考生人数之多,其中偶尔出现个把“幸运儿”,也算不上奇迹。“疑”的是,这样获得高分的考生,即便如愿出国求学,在异国他乡,这套师传“分析法”到底能帮上什么忙?

学习外语是为了什么?当然是为了交流。答案似乎很简单。但同样简单的答案——为了考试,恐怕更接近实际情况。博取高分、通过考试似乎成了绝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。这种为应试而学习,而不是为使用而学习造成的结果,只能是同学习语言本意的日渐疏离。因此,许多人都曾遭遇这样的尴尬,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意思,却不知怎样用外语表达,而当我们尽量将句子按自己认为的方式“完美”组合的时候,“老外”却听得一头雾水。

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撰写和编辑的《洋话连篇》提出的“生存英语”的概念,也许正是我们当前外语教育中所欠缺的。它立足于“生存”,不是从语法、时态入手,而是把英语分解为100个场景,而在每个场景中列出10条最常用的话,围绕它们展开学习。这些场景从用餐点菜到购物时讨价还价,从简单的招呼问候到生硬的警察用语,从情感世界到工作升迁等等,总是围绕“生存”而展开。同时,它也注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体察,告诉读者什么样的话能说、什么样的话不能说、不能说的话应该怎样说。由于它教给读者的,都是人们正在使用的语言,因此,人们能从中看到,“老外”的“说法”同我们从书本上学到的标准相比,究竟有多么大的差异。

当然,类似《洋话连篇》这样的口语教学,并不是外语教学的全部,但当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,有的直到大学,学了十多年的英语,尽管外语课文背得烂熟,基本会话却仍停留在“你叫什么名字”的时候,用餐过后不知道如何要求结账的时候,我们的外语教学的弱点便显示了出来。在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,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否也应该适当有所改变呢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